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25这十年间,网络攻击引发的全球潜在经济损失可能高达2940亿美元。网络风险的升级,让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对该风险愈加关注。各国纷纷颁布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自2017年6月 开始实行《网络安全法》。2019年5月,我国发布了等级保护2.0 国家标准,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云计算扩展等要求。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状况具有四大特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泄露风险严峻;多个高危漏洞曝出给我国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针对我国重要网站的DDoS攻击事件高发;利用钓鱼邮件发起有针对性的攻击频发。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从恶意程序、漏洞隐患、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站安全以及云平台安全、工业系统安全、互联网金融安全等方面,对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环境开展宏观监测。数据显示,与 2018 年上半年数据比较,2019 年上半年我国境内通用型“零日”漏洞收录数量,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事件型漏洞通报数量,遭篡改、植入后门、仿冒网站数量等有所上升,其他各类监测数据有所降低或基本持平。
企业面临的网络风险或者网络威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网站入侵、网页内容篡改
表现形式:黑客利用网站漏洞侵入网站,篡改网页内容,甚至贴上反动标语。
后果: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对企业公关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被监管部门处罚,影响正常业务开展。
2、数据泄露
表现形式:生产运营中积累大量客户数据的企业遭受黑客攻击,数据被窃取并用于非法用途,如2018年华住酒店的客户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美国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等。
后果:面临监管处罚,美国Equifax为1.5亿用户数据泄露支付了至少5.75亿美元的罚款。此外,还可能面临第三方的索赔。
3、网络勒索
表现形式:遭受网络勒索软件攻击,需向对方支付勒索金后方可解锁相关软件或数据。2017年6月马士基总部IT系统遭到勒索软件攻击,集团全球系统瘫痪,码头停止作业,最长的一周后才恢复运营。
后果:支付勒索款项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产经营中断造成营业中断损失,营业中断损失是目前大家公认的网络安全风险中最大的风险。马士基网络瘫痪事件导致的直接损失超过了3亿美金,营业中断的损失金额未见公开披露。
4、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表现形式:网站受到来自多个站点的同时攻击,使网站服务器充斥大量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导致网络或系统不胜负荷以至于瘫痪而停止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
后果:网站无法提供正常服务,通过网站接受订单服务被中止,同样造成营业中断的后果。如上,网络风险的增加和不确定性,为网络安全保险的“萌芽”提供了“土壤”,后期会做详细介绍。
国际网络安全现状
全球网络攻击事件更加频发
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中首次将网络攻击纳入全球风险前五名,成为2018年全球第三大风险因素。
一是软硬件设备安全漏洞频出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1月,英特尔公司爆出“幽灵”“熔断”两个处理器漏洞,导致恶意程序可获取敏感信息。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公布报告,指出当前核武器系统存在大量明显安全漏洞,网络攻击破坏核武器控制装置的风险极大。3月,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发现家用新型智能电表存在安全漏洞,威胁数百万物联网设备安全,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电网的正常运转。4月,黑客利用思科高危漏洞发起攻击,20余万台思科设备受到影响。
二是多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受攻击。1月,荷兰三大银行网络系统在一周内不断遭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6月,美国赛门铁克公司发现黑客组织针对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卫星通讯、电信、地理太空拍摄成像服务和军事系统进行网络攻击。9月,西班牙巴塞罗那港与美国圣地亚哥港相继遭受网络攻击。1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称黑客多次试图破坏美选举系统。
三是个人信息与商业数据遭遇大规模泄露与违规利用。4月,美媒报道特朗普大选期间聘用的“剑桥分析”从2014年起违法收集脸谱网上5000多万名美国用户的数据,用于预测和影响选民的大选投票取向。9月,脸谱网称遭受黑客攻击,5000多万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面临风险。
2019年,随着当前生产和生活对网络信息系统依赖性的增强,网络攻击事件的数量仍将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全球网络对抗态势进一步升级
网络空间已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战略空间,2018年各国采取多种措施不断谋求增强网络防御和对抗能力,网络空间对抗态势不断加剧。
一是顶层规划中网络对抗战略意图明显。美国本年内发布两项重要国防战略,均显示出明显网络对抗战略意图。7月,发布《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将中国、俄罗斯等国列为美国国家安全“威胁”,建议增加网络冲突前线的军事部署。9月,发布《国防部网络安全战略》,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战略性威胁正在增大,为防范网络攻击要进行先发制人。
二是完善网络空间作战机构设置。5月,美国网络司令部升格为独立作战司令部。8月,日本防卫省宣布将组建专门部队保护国防通信网络免受攻击。10月,北约提出将成立网络指挥部,以全面及时掌握网络空间状况。
三是强化多方合作。一方面加强政企合作。5月,日本防卫省决定将部分网络防卫任务委托民间企业。6月,美国组织军队、政府和产业界专业人员共同开展“网络极限2018”演习。另一方面推动国际合作。4月,北约举行“锁定盾牌”网络战演习,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千名网络安全专家参加。6月,立陶宛宣布欧洲联盟9个成员国将成立快速回应小组对抗网络攻击。
四是不断深化网络武器研发。4月,韩国国防部表示将在2019年前投入29亿韩元开发智能型信息化情报监视侦察系统。7月,美国国防部开发新网络武器系统,以发动对“伊斯兰国”的在线攻击,并保护美国免遭敌对政府的黑客攻击。
2019年,随着相关国家网络空间政策的调整以及网络军事力量建设加速,网络空间争夺或将掀起新高潮。
各国将更加重视数据安全
治理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针对数据的网络攻击以及数据滥用问题日趋严重,提升数据安全治理水平刻不容缓。
一是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法律法规。2018年5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式生效,欧盟国家,如爱尔兰、西班牙、比利时与塞尔维亚等欧盟国家参照GDPR研究制定或发布国内数据保护相关规定,非欧盟国家,如阿根廷、巴西、伊朗、印度、泰国等国也调整其数据保护法规与GDPR保持一致。
二是加紧研究数据跨境流动规则。2018年4月,巴西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文件,敦促对互联网数据流动的规则展开讨论。7月,日本和欧盟达成协议,将实现双方数据自由流动。10月,欧盟议会通过《欧盟非个人数据自由流动条例》,消除欧盟成员国数据本地化的限制。
三是大力推进数据安全执法检查。1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伟易达处以65万美元罚款,因其安全漏洞导致数百万家长和孩子的数据遭曝光。2月,比利时一法院判定,脸谱网在比利时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和保存其上网信息,违反比利时隐私法。8月,韩国政府开始对20家跨国公司在韩办事处开展用户数据安全审查。10月,欧洲数据保护监督官员称,在2018年底对外公布第一批依据GDPR处罚的情况,并实施制裁。
2019年,数据安全风险将更加突出,各国将继续完善相应法规体系,积极开展相关执法检查。
我国网络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威胁监测技术仍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网络攻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劣势。
一是信息技术安全监测能力不强。我国对进口网络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监测分析以合规性评测为主,很少涉及软件核心技术,规模化、协同化漏洞分析评估能力较低,难以发现产品的安全漏洞“后门”,同时在大数据分析、可信云计算、安全智能联动等重要方面的技术实力不足,难以应对新兴信息技术产品的安全监测工作。
二是网络攻击追溯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对于海量网络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对APT等新型安全威胁的监测技术不成熟,即便监测到这种威胁,由于缺少回溯手段,也难以找出攻击源头。
我国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可控生态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对国外信息技术产品的依赖度较高,CPU、内存、硬盘和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软硬件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如CPU主要依赖英特尔和AMD等厂商;内存主要依赖三星、镁光等厂商;硬盘主要依赖东芝、日立和希捷等厂商;操作系统则被微软垄断。2017年,欧美跨国企业提升了核心技术的开放程度,国内信息技术产业曾出现新一轮引进式的创新热潮。然而,2018年,随着中兴事件和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各界人士逐渐在构建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可控生态方面达成共识。一方面是亟需研发出可用乃是好用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是急需对自主可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估、扶持和推广,进而构建良好自主可控生态。
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生态建设尚需强化
《网络安全法》明确提出,“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安全和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然而目前,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生态建设仍需强化。
一是网络可信身份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布局尚不明晰。我国还未明确将网络身份管理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也未形成推进网络可信身份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和具体路径。
二是身份基础资源尚未实现广泛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战略设计和统筹规划,我国网络可信身份基础设施共享合作相对滞后,导致基础可信身份资源数据库还未实现广泛的互通共享,使得数据核查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三是认证技术发展滞后,还不能满足新兴技术和应用的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新兴技术和应用环境中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等方式与传统信息技术及应用存在重大差异,已有身份认证技术、手段和机制还不足以支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因此,亟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尽快制定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创建可信网络空间。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仍不完善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至关重要的资产,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漏,不仅将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还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随着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不断升级,且带有国家背景的高水平攻击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加大。但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力度仍然不足。
一是网络安全检查评估机制不健全。当前的网信安全检查侧重漏洞发现,缺乏对漏洞修复的激励措施,同时缺少对漏洞的危害等级的评估体系。
二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工作存在标准缺失的问题。尽管行业内已加速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包括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安全检查评估指南以及信息共享规范等方面,但仍缺少金融、电力和通信等细分领域的安全保障标准研究。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我国应尽快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在此大环境下,网络安全保险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风险管理方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