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移事件备受关注。自2020年3月从西双版纳出发,这支被称作“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开始一路“象”北,直到近期,移动轨迹才终于显露出南返迹象。
对于远距离长途跋涉的象群来说,食物、水和盐分的补充必不可少。据相关媒体报道,“断鼻家族”在大规模“迁徙”过程中,屡屡进入生产生活区活动觅食,这就导致了人象活动空间的重叠,人象冲突也成为了象群北移过程中随时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
在“断鼻家族”迁移的途中,一套融合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于一体的监测预警系统正在编织着一张安全预警的大网,用技术手段规避“人象冲突”的发生。
“象爸爸”带领亚洲象参加野化训练归来。徐谭摄/光明图片守护北移之路“人象平安”
6月11日,应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的要求,浪潮成立“北移亚洲象应急项目组”,着手实施针对北移野生亚洲象群的监测预警工作。
根据研判,工作团队在象群可能经过的下伸路线布设红外相机、无人机等物联网设备;前端设备捕获活动物体影像后,通过4G/5G+专线的传输方式,传回云中心,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自动对影像进行AI识别,如果识别结果为亚洲象,系统将通过智能广播、手机APP等多种途径进行预警广播,提醒周围民众注意出行安全,远离象群出没区域。
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功能由自动监测、智能识别和快速预警三部分组成,浪潮集团云南公司董事长薛兵表示,“目前,我们的系统可以实现对亚洲象的高精度识别,得益于AI、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即便是一个尾巴、一个耳朵的这种残缺影像也都能有效识别出亚洲象。”截至7月5日,该系统已有效识别北移亚洲象群踪迹60余次,均通过智能广播进行了即时预警,有效化解了沿途人象冲突的潜在危险。
建设“人象和谐”的共同家园
不仅是这支北移的野生亚洲象群,随着亚洲象数量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人象冲突的矛盾同样存在。从2001年起,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传统靠护林员人工跟踪,或者借助无人机追踪野象都无法保证24小时的全天候观察和预警,而且雾天、雨天常会出现漏判、误判的情况,监测人员安全也会面临风险。
面对人工监测预警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在云南省林草局全程指导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浪潮展开合作,搭建了从终端、边缘端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边缘端通过部署高精度的亚洲象AI识别模型,能够对实时回传的图像和视频流进行毫秒级的精准辨识,秒级预警,有效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同时,边缘侧清洗后的数据会同步到云中心,进行亚洲象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等,目前这套系统的识别准确度已达到99%以上,成效显著。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郭贤明表示:“自管护局接省林草局的委托,进行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来,浪潮投入了精兵强将进行系统的研建。运行一年多的时间,系统已经累计上报了5000余次预警,在系统布设范围内未发生“人象冲突”事件,极大缓解了亚洲象监测员的工作强度,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亚洲象监测。在运行过程中,系统还捕获了许多亚洲象之外的珍稀物种影像资料,为动物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素材。”
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到“断鼻家族”的北移之路,浪潮用科技之力为人象和谐和生态保护护航。同时,为进一步帮助北移象群回归保护区,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还将在行进路线研判,科学制定助迁方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象群“打通”南返之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市管护局副局长查伟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和浪潮一道积极探索,将无人机、定位项圈、植入式芯片等更多新技术应用到亚洲象监测工作中来,以预防和缓解‘人象冲突’,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野生动物的保护。”